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

东方今报广告部

东方今报广告部电话

您当前的位置:东方今报 > 东方今报电话 > 正文

减刑服务竟在网上售卖 背后又是众多的利益链

浏览 0次 发布时间 2015/01/20
减刑,从治理目的来看,原本是希望通过服刑促进犯人反省,以积极改造的态度表明悔过意向。而刑罚执行部门根据这种表现,酌情减免其刑期,可以说起到了改造犯人的作用。不过,制度愿望虽然良好,但具体执行,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,走偏可能性仍防不胜防。“减刑服务网上叫卖”,恰说明利用发明专利减免刑期等行为,为不法分子及早脱离处罚提供了非法路径,减刑的制度善意被这样的行为所淡化。   “减刑服务网上叫卖”提醒刑罚监督盲点,以利用发明专利减刑而论,其行为必然违法。但由于,发明专利权的认定,只遵循其注册人的法律身份。换言之,只要从法律意义上,购买减刑服务的犯罪嫌疑人,可以确定为该项发明专利的所有人,这样的减刑就可以付诸实施。那么,也就意味着,犯人只要给此类包办发明专利的公司一笔资金,便可堂而皇之地利用对方的成果注册所谓的发明专利。从程序上而言,如果相关人等勾结起来,监督将极为艰难。   也许,人们会感到疑惑,为何不属于犯人的发明,却难以遏制其利用此减刑。其实,解释这种现象并不困难。因为,目前所谓的“监狱发明家”认定,主要依据的是从材料到材料的认定方式。而只要提供减刑服务的公司,在手续上充分考虑了这些情况,针对“监狱发明家”的监督,就难以发挥出有效的甄别能力。   那么,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刑罚执行监管过于死板?答案仍是否定的。机制能被钻漏洞,深层次说还是利益链在起作用。梳理报道可知,所谓的“监狱发明家”大面积地出现在落马官员身上,当然这并非说明这些人的发明都有问题。但值得关注的是落马官员群体的确比普通犯人有太多的便利条件把“发明专利减刑”通过购买变为现实。基于此,必须强调相关减刑安排不能损害刑罚执行的威严与公平性。   综上所述,“发明专利减刑服务”网上公开叫卖,正是从监督角度呼吁我们堵住相关监管环节的漏洞。唯有以此为方向,推进司法监管改革,更多关注刑罚执行情况,更多关注监狱系统的“灯下黑”,以强力监管斩断减刑利益链,并对所谓的“监狱发明家”加强相关审核与管理,才能维护好法律的威信,让减刑回归到匡正犯人的良善本义。□评论员 杨兴东